央媒集中聚焦湖北→微信公众平台手机版「央媒集中聚焦湖北→」
人民日报
《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湖北着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
(《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0日 第04版)
今年以来,中国宝武集团宝钢股份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投资近百亿元,先后开工建设新能源无取向硅钢结构优化项目、高端取向硅钢绿色制造结构优化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硅钢制造水平。
技改提能,推动传统制造转型升级
以汽车、冶金、化工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占湖北全部工业比重近80%。转型升级,湖北大力实施技改提能,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
发展五大优势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10月26日,在“中国光谷”——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31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激活创新引擎,厚植发展优势
1秒可传输451个1TB的硬盘数据量,下载13万余部最高画质电影——今年5月,中国信科集团光通信技术和网络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单模19芯光纤传输系统实验,实现了总传输容量、净传输容量的提升。
新华网
《锚定制造高地 加速聚势跃迁——湖北劲吹工业“新风”推动高质量发展》
技改提能 降碳增绿夯实基本盘
长江岸边,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区,众多工矿企业加快技改提能。
来到中色大冶弘盛铜业40万吨高纯阴极铜清洁生产项目现场,不见浓烟滚滚,而是科技感满满。
集控中心大屏上,产线全链条一目了然,依托工业互联网应用,工人们远程操控就可实现炼铜。同时,采用新技术、新模式,项目废气脱硫效率达99.9%,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98%。
“生产安全水平和经营效益均大幅提升。”企业负责人万黎明说,占地1000多亩的工厂只有500多名工人,但人均年产能达500吨、人均年产值达5000万元。
湖北工业门类齐全,其中传统产业占比近80%,是湖北工业的基本盘。
在位于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的路特斯全球智能工厂,工人在流水线上作业(2023年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湖北省经信厅厅长刘海军介绍,推行新型工业化,湖北没有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进行退出,而是支持企业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
引导钢铁行业向中高端优化升级,加快汽车行业新能源化发展,推动石化行业实施“油转特”及炼化一体化等精细化发展,支持纺织行业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提升食品行业精深加工比重……紧抓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传统产业蕴藏的巨大潜能得到有效释放。
2022年,湖北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以上。今年1月至10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较1月至9月加快0.2个百分点。
科创引领 前瞻布局跑出加速度
在位于武汉的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光纤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对光纤进行检测(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走进位于中国光谷——武汉东湖高新区的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一根根透明的光纤预制棒经由高温处理后,正飞速被拉成如发丝般的光纤。
公司总裁庄丹说,作为全球唯一掌握PCVD、VAD、OVD三大主流预制棒制备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光纤企业,目前其产品销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前三季度,企业实现营收100.29亿元。
放眼中国光谷,长飞公司等1.6万家光电子信息企业持续围绕“光”做文章,加快打造世界级的“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目前,中国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5000亿元。
武汉光谷广场综合体(2023年6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推动新型工业化迈向更高水平,根基在产业,关键是依靠科技自强、源头突破。
立足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领域,湖北省提出,以超常之举,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举全省之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今年前三季度,五大优势产业实现营收1.96万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营收比重超60%。湖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武汉光电子信息集群和“武襄十随”汽车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聚焦成长性,拓展新赛道。湖北还大力发展算力与大数据等9个新兴特色产业,前瞻布局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6个未来产业,不断提升工业含“新”率。2022年,湖北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7%,占规上工业比重达12.1%,为近年来最高水平。
武汉光谷大道立交桥(2020年4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链群协同 循环畅通培育新优势
11月26日,驻马店—武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竣工投产,华中“日”字形特高压交流环网再添新通道。国家电网湖北省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崔秋菊说,这一新通道可实现华中电网省间“风光水火”多能互补,为电力可靠供应提供支撑。
国网湖北送变电公司施工人员在湖北黄冈地区驻马店—武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工地开展最后的附件安装作业(2023年6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邹小民 摄)
湖北千亿产业达17个,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领域拥有一批国家级企业。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
编制矿石、化工等产业链供应链方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循环;推动成立国控等供应链集团,共建覆盖全行业的供应链新生态;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不断补齐产业链短板……近年来,湖北加大产业链供应链基础再造、循环畅通,切实增强产业安全和韧性。
推进新型工业化,点上要突破,链上要协同,群上也要跃升。当下,跨越中国光谷、鄂州、黄石、黄冈等地的“光谷科创大走廊”上,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逼近8000亿元,加速冲刺万亿级规模,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和整体效能不断释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意见,对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制造强国高地进行部署。明确到2027年,全省制造业产值达到8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以上。
湖北省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作为全国工业大省,湖北有基础、有责任、有能力打造制造强国高地,在新型工业化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新华社记者李鹏翔、王自宸)
经济日报
《湖北工业经济追新逐绿》
新型工业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湖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正紧盯新型工业化发展机遇,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制造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支撑战略地位。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表示,湖北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上来,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牢牢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通过高端化升级、数智化赋能、绿色化转型,打造制造强国高地,为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坚实支撑。
湖北省副省长盛阅春表示,湖北将坚持制造优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集群发展为关键抓手,以绿色低碳为基本路径,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大推进”战略,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产业体系。
工业是科技创新主战场,其创新水平直接关系到产业体系创新水平。走进湖北省南漳县华海纤维科技有限公司,6条自动化生产线正不断“吐”出教材专用纸。借助设备改造和技术升级,该企业今年前11个月销售额超3.8亿元,已成长为湖北省内教材专用纸领军企业。
“设备升级后,我们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华海公司负责人周安乡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了研发中心,每年拿出1500万元用于研发,已获得16项专利。
襄阳市经信局局长段细柱说,以打造万亿工业强市为目标,襄阳出台多项措施,支持工业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在技术创新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湖北造”正由低端廉价向优质高端攀升,越来越多制造企业从“小且弱”转向“大而强”。统计显示,2022年,湖北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2469个、完成投资3332亿元,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2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3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7%、高于规上工业14.7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1.2%。
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12月初,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科研人员围拢在模型前热烈讨论,他们正对新能源汽车及其产业链展开攻坚。“目前,华工科技面向新能源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长60%,激光加工装备、温度传感器等核心产品海外销售收入有望增长35%以上。”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表示,公司未来5年计划投入超10亿元,用于行业前沿技术的创新研发。
“我们推出了‘博士100计划’‘工程硕博士培养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一支光电子行业最顶尖的人才队伍,打造国内光电子行业创新策源地。”马新强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已开发国内首套全国产化第三代半导体激光切割装备、航空发动机气膜打孔装备等先进装备,新产品销售贡献率达60%。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要注重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构筑竞争新优势。湖北首创“链长+链主+链创”机制,实施省政府分管领导“链长”挂帅、龙头企业“链主”引领、高校科研机构“链创”支撑的“三链”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同时,强化供应链思维,成立湖北华纺供应链有限公司、湖北国控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楚象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等供应链平台,搭建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更好汇聚要素资源、促进供需对接、联通海内外市场,为产业发展搭建高效循环的供应链体系。
“通过公司自主开发的5G+数字化供应链产供协同平台,我们将300多家供应商的大供应链拉通,进行实时调度。”TCL科技集团首席运营官王成说,数智化赋能让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原料库存同比下降10%,库存占用资金减少30%,准时交货量提高15%,采购成本大幅下降。
通过阅读数智化这本“秘笈”,越来越多的企业打通了新型工业化的“任督二脉”。在富士康武汉工厂、美的冰箱荆州工厂等标杆企业的引领下,湖北制造企业积极“上网”“入云”。
“目前,湖北在建和建成的5G全连接工厂已达238家,上云工业企业达到4.8万家,覆盖率超过48%,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60%。”湖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刘海军表示,2022年,湖北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4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4.7%,总量居全国第8位、中部省份第1位。
湖北着力搭建互联互通“立交桥”,持续完善数字底座。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是跨区域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的“神经中枢”。2018年11月,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武汉)上线,成为全国五大顶级节点中首个开通的顶级节点。刘海军说,截至今年10月,武汉顶级节点接入二级节点34个,标识注册量3年增长50倍,累计标识解析量134.01亿次,累计接入企业节点数量14957家。
作为我国光通信行业首家建立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的企业,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已完成注册企业3000多家。“目前,标识注册量超14亿,日均解析量超150万次。”长飞执行董事兼总裁庄丹说。
发挥人才富集优势,武汉市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数智赋能产业创新发展组建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开展科学研究和产学研结合应用落地。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院长李纲说,研究院牵头负责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数智融合的信息分析方法创新与应用研究”,提出了基于物模型的“数据+知识”融合认知计算方法,并与武汉邻盛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智慧能源、智慧水务、智慧园区等多个场景,赋能多个产业的数智化转型升级。
作为湖北传统优势和支柱产业,冶金产业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湖北高度重视冶金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将低碳冶金纳入9个新兴特色产业之一。”刘海军表示,湖北正加快培育五千亿级低碳冶金产业集群,努力推动冶金工业实现“技改提能 制造焕新”,制定出台了《湖北省低碳冶金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11月初,武汉市科技重大专项“炼铁过程极致能效降碳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已顺利实施。该专项由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冶南方、武汉科技大学等9家领域内优势高校和企业共同揭榜。
“钢铁极致能效工程被钢铁行业誉为继产能置换和超低排放后,覆盖全行业、全产能的第三大工程。”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副院长、武钢有限技术中心主任周一中表示,提高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是钢铁行业当下最经济、最具规模可行性的创新工作,对推动冶金行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低碳战略已融入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武钢有限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力争2025年实现废水零排放、掌握减碳30%的技术能力,2027年实现吨钢综合能耗引领性突破,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促进钢厂与城市共生共融。
冶金行业向绿而行、向绿而兴,湖北的磷化工产业亦是如此。立足雄厚的化工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磷矿资源,湖北宜昌磷化工产业实现了从磷矿到磷肥、新能源材料,再到动力总成和高端装备制造的迭代。
2021年12月,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落子宜昌,投资320亿元的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在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开工。龙头企业落户形成强烈的带动效应,一批新能源电池产业企业重仓宜昌,已基本形成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闭环。
“宜昌将依托湖北三峡实验室,聚焦磷石膏、电子化学品等关键领域持续攻关,全力推进磷化工产业供应链平台建设,力争明年交易量突破200亿元。”宜昌市委书记熊征宇表示,宜昌将保持精细化工占比达40%以上,持续推动传统化工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入实施“电化长江”行动,未来5年将推动公务船、新增旅游船全部实现电动化。
湖北推动新型工业化是大势所趋、使命所系、机遇所在。湖北省省长王忠林表示,作为工业大省,湖北综合优势明显,要顺应规律、主动作为,全力推动制造业总量倍增、质效跃升、主体壮大,加快打造制造强国高地、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全国产业创新引领区、世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世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先导区。
(经济日报记者 董庆森 柳洁)
往期阅读
◆ 《湖北日报》头版头条:松滋再造百亿级经济新名片
◆ 成功签约!188.58亿元!
浙江版权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